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


 


                                                   



 


因為一個機緣際會讀了一本書 Into the Wild 》,它是描寫一個年青人 Christopher 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擺盪,令人震憾,同時也令人感動。但也讓我思考了許多的問題,身為人,該如何去做一些何謂「對」?何謂「錯」的事 ? 也許是民族性的不同,文化價值的不同,所塑造出的人格個性不同,相對的結果也不同 ….. 很想探討些什麼? 


 


一個甫以優異成績自大學畢業,並且出身美國東岸富裕家庭的年輕人,為何放棄一切四處漂泊?為何無聲殞落於阿拉斯加的曠野中?為了逃離沉重的家庭桎梏?為了躲避複雜的人際關係?抑或為了探索心靈的原鄉?追尋生命中的美與孤寂?他唾棄人類所建造的文明世界、鄙視文明世界所建構出來的那一套關於政治、社會、經濟的學理規範, 厭惡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一切主流價值。他嚮往曠野 ,嚮往回到最原始簡樸的生活方式,但最後他終究沒有通過動物最可怕基本的底線 ---- 饑餓 ---,他永遠都沒有機會再回到人類的文明社會中了 ….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也許;因為曾去探尋原始的南美洲亞馬遜河,和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 Costa Rica 最落後的地方,介於巴拿馬 Panama 邊界和哥斯大黎加 Costa Rica 的邊界,也由於是偷渡,所以經歷了是在文明世界裡的人無法想像的艱苦。我從 New York 轉機到 Miami,然後到 Panama 的首都 Panama City, 然後搭 Bus 轉車一而再,再而三的又轉車到達巴國邊界,混在當地人群中,偷渡到哥國最落後的邊界地方。然後展開一段驚險狼狽饑餓的旅途, 延著加勒比海走著,走入叢林,濕了又乾,乾了又濕,每當快不行時,我告訴我自己:「我來這裡幹什麼? 想要什麼? 想滿足自己什麼? 想證明什麼?」晚上睡覺時,旁邊就是鱷魚,吼猴的叫聲,吼的讓你會害怕,又要吃虐疾的藥,由於之前去亞馬遜河探險時,在台灣已打過黃熱病的疫苗,這疫苗一打可抵十年。人生想追求是什麼?也許每一個人要的生活方式不一樣,想追尋的人生,相對的也不一樣吧! 


 


因為看了《 Into the Wild 》這本書,中文的書名譯為《 阿拉斯加之死》,心中有許多的感想,也許人在最後臨死之前的一刻,他是否後悔了?他是否想要活下來?也是否這就是所謂文明世界的 "抗壓性低"的解說 ?我真的不知道?有人認為他是一個瘋子,和有勇無謀的白癡;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有勇氣和崇高的理想的人,真的是見仁見智。其實我個人淺見分析下來,也許因為 Christopher 來自富裕的家庭,來自美國的文化背景,才會延伸出這種人格特質,與東方的民族性是差異很大的。在看這本書時,我不能用自己的民族性和東方的思考邏輯來看這本書,因為我會把中國的思維模式放在所謂 "世俗的價值"裡。有時看一本書時,必須跳脫時代背景和文化差異上,以及民族性的不同,如此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一本書的真正含義以及所要表達的是什麼。 


 


Christopher 在他的日記裡,寫著這麼一段話「哦,有時候我們多麼希望能夠逃離人類無意義的雄辯,逃脫所有高尚的言語,躲在沈默的大自然中,或是躲在無言的長期辛勤工作、美好的睡眠、真正的音樂、或因情感而無法言語的人類領悟之下。」其實是對的,生活在現在這個社會裡,每一個人所承受的壓力太多了,有時會讓人喘不過氣來,這時要找一個方法來舒解自己的壓力,躲在大自然裡是一種方式,大自然可以讓你療傷,可以讓你沈澱,可以讓你領悟,可以讓你聆聽自己內在世界的聲音。但是有時,人,還是必須勇敢的去面對事實,解決問題,回到現實的世界來。人,這種動物,不能離群索居;但,適時的讓自己獨處,是一種自我沉澱,同時也可以拉出內在無限的力量。


 



Christopher 1992年,被發現在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一個廢棄公車車廂裡,享年24歲。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這是《into the wild》裡的 Christopher  臨死之前,所寫的一句感動人心的話,當時非常轟動整個美國社會。且美國導演西恩潘 Sean Penn 把它拍成電影於 2007 年於北美上映,台灣於 2008 年上映。我沒有看過電影,當時的我,不在台灣。本片獲得 2007 廣播影評人協會十大佳片以及 2008 金球獎最佳主題曲。榮獲紐約Gotham電影節最佳電影及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9 項電影大獎,勇奪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獎 "Guaranteed",與及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接及最佳男配角等31項大獎提名,每一首歌都好聽。 



 


這本書也許會給你些許;的省思,讓你腦力激盪,思考一些問題,也許那是以前你未曾思考過的。對我而言,人生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死路,一條是活著,既然撰擇了活著,就要想辦法活著快樂。因為你別無撰擇,否則就只剩死路一條。就如  Christopher  一樣,死了,就沒有機會了,永遠都沒有機會,連扳回的機會都沒有了,且留下不知所措的家人承受痛苦吧!所以,如果可以,好好活著吧!  


小毛   風城




(1).由於剛從尼泊爾 ( Nepal ) 回來,爬了安娜普娜基地營(ABC),有一天我會再去看看世界第一峰 ---- 聖母峰 (Mt. Everest)。所以我能體會作者的心情和寫這本書的動機。也許,我們都有一份隱藏在內心深處那份對大自然的執著與感動吧!在 2008年,我真的第二次又去尼泊爾,且爬上了聖母峰基地營,看到我心目中的世界第一峰聖山了。


(2).這本書的初版1998/01/10  出版,現已絕版。而於 2007/05/31  又再出版,版面封面改了。如上是新版的書。



 

後記註明:


作者簡介


Jon Krakauer


(1)是戶外雜誌 (Outside) 的特約撰述,同時也為美國其他報章雜誌撰寫文稿。


(2)他在『戶外』雜誌上發表的有關 Christopher 的追蹤報導,曾入圍『美國國家雜誌獎』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3)他也曾獲得『美國山岳會文學獎』( American Alpine Club Literary Award )


(4)已出版作品另有:『人與山的奇遇』( Ventures among Men and mountains )及『朝天之旅:埃佛瑞斯峰山難筆記』 ( Into Thin Air :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Mt. Everest Disaster)


譯者簡介


莊安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地安納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感官之旅』、『鯨背月色』等書。現任職新聞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毛 - C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