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喀羅古道,一條熟為人知傳奇故事的古道,一條我走過數不清的古道。不管從五峰清泉或尖石養老的方向,各有不同的美,也各有不同的景。
霞喀羅古道,亦稱石鹿古道,橫跨五峰鄉、尖石鄉兩鄉,海拔介於1300─2322公尺之間。如果從五峰鄉清泉部落進山,石鹿到白石吊橋稱為「石鹿段」,如果從尖石鄉養老的方向進入到白石吊橋稱為「白石段」。自清泉的石鹿,到秀巒的養老,全長共23公里。
這條古道有一段傳奇淒美的故事,一位女孩叫kikika (本名陳怡岑),畢業於清華大學,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孩,獨自揹著20幾公斤的重裝,從五峰清泉石鹿進山,走了三天三夜才走完霞喀羅古道全程。 她出生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自殺於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享年25歲,骨灰葬於雪山主峰。
這是一條我一直想獨行走完全程的古道,只是礙於時間與接駁的問題,而無法如願。雖然阿蘇曾經許諾,我獨自一人從清泉入山,在白石駐派所紮營一晚,再從養老出,阿蘇第二天從尖石養老入山,再跟我會合,接駁我,再從清泉石鹿登山口去開我的吉普車。只是因為時間的因素,加上太忙碌,而無法如願成行。但是,我仍然感謝阿蘇!
尖石養老(白石段)
從尖石養老這個方向進山,我走了無數次,我最喜歡的是那一片的栗園竹林,尤其是風吹過的時候,整片竹林發出了很清脆的大自然天籟之音。讓我想起了「菜根譚」中的一段詩的句子 ---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很有禪的意境,看如何想。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再往前行,有了竹橋,竹橋旁有了一小瀑布.。整條古道都是沿著薩克亞金溪前進,而馬鞍駐在所旁就是馬鞍楓香樹林,駐在所已經完全看不出來,而楓香林的顏色是那麼的特別。滿地的楓葉,讓人捨不得踩上去,但是踩起來,卻是隨著腳步沙沙作響。而四週是蟲鳴鳥叫,林木高聳,走起來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來到了崩塌路段,需要攀樹木、抓繩索的下切到薩克亞金溪溪谷。如果要到白石吊橋,必須通過這大崩塌,且往前行,還有另二個崩坍。自從古道崩坍之後,我就再也沒有從這個方向去白石吊橋了,如想再來探訪它,我不知何年何月何日。
聽著清澈潺潺的薩克亞金溪,我不禁感到些許感傷,因為想起了那個難忘的霞喀羅傳奇故事中的「雪山飛狐kikika」。她,勇敢有膽識、能克服恐懼、面對孤單,但是卻在25歲的最燦爛生命選擇了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她勇敢嗎?「不,她不勇敢。」
如果勇敢,就好好活著 ---- 勇敢的活下去。
活著,就有希望;死了,連扳回的機會都沒有。
五峰清泉(石鹿段)
這一天是2008年12月13日,我決定在離開台灣之前,再去走一趟霞喀羅古道,我從清泉的方向進入。且正值深秋,楓紅一定很美。因為爬南湖大山時,撞及頭部,常常會暈眩,薔不放心我自己一人獨行,決定陪我一起走。而KY 則和另一群朋友從尖石養老方向進入,看是否一天能不能走到白石吊橋,因為有兩處崩坍。Scott 也告訴我,上星期六(12/6)才跟同事從養老入山,楓葉槭樹好美。而小郭也特別星期一(12/8)從台北下來獨自從清泉方向入山,走到6K 的地方回撤,晚上再到新竹跟我們一起吃飯。
今天一路開車,過了清泉大橋、張學良將軍故居遺址,也過了松本部落,且來到了石鹿部落,到達石鹿登山口,看見滿滿都是車,我想今天晚了。好吧!走多少算多少。遠山已經被不同顏色的楓葉槭樹點綴了五彩繽紛了,「來的好,不如來的巧。」
整裝出發,一路緩緩爬升,我緩慢地走著,拍照著,我只是想循著kikika 的足跡走著,想像著當年的她,也是走過這相同的一條古道(雖然我走過了無數次)。經過了一片柳杉林,來到羅山林道叉路。KY曾經告訴我,他想從羅山林道走到這裡來,只是想歸想,時間的不允許,我現在更不可能。
繼續前行,來到了「田村台駐在所」。這個駐在所設置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且駐在所西側的小山丘設有四門大砲,不過現在已經是柳杉林立了,一片荒涼。
古道蜿蜒於深山深秋中,走在鋪滿落葉的古徑裡,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受,愈入深山,愈是感受那份的靜謐原始,聽到自己的呼吸聲、風吹過的聲音、落葉掉下的聲音、不知名鳥的鳴叫聲,當然我也聽到山的聲音。
天色開始變色了,我聽到雨滴打在樹梢、落葉上,而發出淅瀝聲,漸漸起霧了,走在這迷霧森林中,我看見前方古道一位獨行女俠,我親切的打聲招呼。她來自汐止,自己星期五請假,自行開Jimmy 的吉普車,背了重裝,背了帳篷,昨夜自行一人在白石駐在所紮營過夜。她選曎星期五與六,避開人群。這是一個怎樣的女子?而她肩上的背包引起我的注意,是美國大兵背的有名的 Gregory,她背的是Gregory Deva 60 Pack 女款,我們相談甚歡。由於雨勢愈來愈大,我們決定與她同行撤退。我們談到背包,談到登山裝備….等等。沒想到,她卻說,到明年五月之前她都用不到大背包,她可以借我。這是怎麼一個女子?不知我是好人?或是壞人?也不知我的姓名?重點這款背包,還是她第一次在這趟霞喀羅古道試背用,也是她從美國訂購回來台灣………。
人生實在好奇妙,我們卻因為這樣而成為朋友,也因為這樣而開始遊走山林,且她也愛攝影,背得也是Canon單眼相機。我問她為什麼想「獨行」?她告訴我有關於她這趟獨行一人走霞喀羅的狀況和想法,因為我一直想獨行走完這條古道。
關於石鹿登山口到白石駐在所的行程狀況
我那天8點多才從台北出發
車開到登山口已經 11 點半
整裝好出發時已近中午 12 點
到達白石駐在所約下午 5 點多一些
搭好帳棚正好天色開始變暗
從登山口到白石駐在所共 11.7 K
我的腳程不快,隨性走,邊走邊拍照
含午餐等大小休息在內
花了約 5.5 小時
大約是 一小時 2 公里
晚上白石駐在所附近其實算安靜
山羌、不知名的鳥叫
加上幾聲獵人的槍響
另外就不知是白鼻心還是黃鼠狼的小動物在帳棚外窸窸窣窣的走動聲而已
水的部分
出發時背行進飲水及午餐用水即可
過了朝日駐在所的解說牌不很久,還未到霞喀羅吊橋前
有條山葵溪可補給晚餐用水(有小木喬橫跨其上很可愛的那條溪)
(朝日駐在所的解說牌上 楢山→朝日,朝日→白石 的公里數正好弄顛倒,
不要被唬。過了這個解說牌再走不到 兩公里 就可到白石駐在所)
手機收訊方面
我用中華電信門號
接近白石吊橋上方開闊處有兩格
白石駐在所附近則是都收不到
其他區域則沒留意
以上拉拉雜雜供你參考。
頭的狀況好一些了嗎 ? 不穩定的話就不要太勉強喲!
獨行 這件事有意思
有時單純只是沒有時間正好能同行的夥伴;
有時故意不找朋友想讓自己能安靜的想想事,
結果到了山裡,腦中唯一存在的卻只有 -- 如何把眼前的山徑走完 --
這又是一個奇特的女子的故事,感謝上帝,讓我認識了這位叫珮珮的朋友,我們有一點惺惺相惜的感覺。人生真是不可思議,如果我沒有在南湖發生意外,醫生交待要觀察,我就不會改機票。此刻我可能現在已在美國,因為這樣,我才會來霞喀羅古道散心,我才會跟珮珮相逢、相遇、相識。如果不是這樣,我們真的要擦身而過,而也許今生,不會有任何的交集。我不知要感謝誰?我只好感謝上帝!「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獨行,有時是一種放逐自己,也是一種自我深刻對話,更是一種與自己和平相處的機會。你累了嗎?那就好好休息沉澱一下自己吧!
2009/02/23 美國愛達荷 雨天
PS:
(1).雖然我人在異國,但我會把在離台之前所走的,所爬的高山寫完它,因為代表著, 我心仍遺留在家鄉,也對那群陪著我走過的好友們,一個交代,才不會辜負他們。
(2).這篇文章的尖石養老 – 白石段,是自己獨行走,但借用了幾次去的相片。而五峰清泉 – 石鹿段,是薔不放心我,陪著我走的。
後記註明:
因為霞喀羅古道之前的獨行,想到kikika的獨行,12/13(六)也遇見了獨行女俠 – 珮珮,自己一人紮營在白石駐在所,讓我思緒有些許的衝擊。以前的我,也常常獨行於山巔海濱間,也曾克服自己一人在黑夜裡的恐懼。但是,對我來說,那是一種自我訓練,一種自我考驗,一種自我挑戰。「動物是可以訓練,相對地,人,也可以當成動物訓練。」這是培養一種毅力,一種堅持,一種執著。這種苦,都能熬過,還有什麼苦熬不過的呢?
我看過一本書,英文書名是「Into the wild」,中文書名是「阿拉斯加之死」。這是描寫一個甫以優異成績自1990年大學畢業-- Christopher,並且出身美國東岸富裕家庭的年輕人,為何放棄一切四處漂泊?為何無聲殞落於阿拉斯加的曠野中?難到是為了逃離沉重的家庭桎梏?為了躲避複雜的人際關係?抑或為了探索心靈的原鄉?或者是為了追尋生命中的美與孤寂?他唾棄人類所建造的文明世界,鄙視文明世界所建構出來的那一套關於政治、社會、經濟的學理規範,厭惡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一切主流價值。他嚮往曠野,嚮往回到最原始簡樸的生活方式,但最後他終究沒有通過動物最可怕基本的底線 ---- 饑餓 ---。1992 年,他被發現在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一個廢棄公車車廂裡,享年24歲。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當時非常轟動整個美國社會。且美國導演西恩潘 Sean Penn 把它拍成電影於2007年於北美上映,台灣於 2008 年上映。我沒有看過電影。本片獲得2007廣播影評人協會十大佳片以及2008金球獎最佳主題曲。榮獲紐約 Gotham 電影節最佳電影及金球獎最佳原創音樂等 9 項電影大獎,勇奪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獎 "Guaranteed",與及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接及最佳男配角等31項大獎提名,每一首歌都好聽。
這個 Christopher 故事和 kikika 的故事告訴了我一件事 -- 活著,就有希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