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引言


2004-03-28 美聯社 巴西里約熱內盧) 一場以螺旋狀前進的大型暴風雨廿八日早上席捲巴西南部海岸。佛羅里達州的美國颶風中心估計,這場暴風雨是紮紮實實的一級颶風,也就是說,中心最大風速每小時一百廿一到一百廿 九公里 ,且這是 南大西洋首見的颶風


2004-03-24 廣州日報 廣州) 廣東和廣西地區旱情嚴重,目前廣東省春種作物 9 萬畝受旱並持續蔓延,流量最大的西江流域高要水文站水位僅 0.02 公尺 創歷史新低 。廣西則出現 百年來最嚴重旱情 92 萬人飲水困難大量水田缺水。


2004-01-17 TVBS 日本北海道) 日本北海道依然持續受到強烈寒流的侵襲,靠近鄂霍次克海的縣市更 出現了破紀錄的積雪 。超過 170 公分 的積雪,不但使路上車輛全都遭到大雪掩埋,連房屋也只剩下屋頂還看得到。


2004-01-11 中央社) 美國東北部今天普遍籠罩於一片酷寒的氣候下,人文薈萃的波士頓更是降到華氏零下三度的新低溫, 打破了 1875 年以來的紀錄


2003-12-03 路透社 墨爾本) 澳洲第二大城墨爾本,周三遭受 百年來最嚴重的暴風雨 侵襲。 部分郊區當天早晨兩小時內的累積雨量多達 100 公釐 墨爾本 氣象局表示,這是 百年來僅見的場面


2003-09-09 中新網 綜合外電) 2003 年,熱浪席捲全球。特別是歐洲,進入 6 月以來,意大利氣溫比常年同期偏高 6 10 瑞士氣溫創 200 年來最高,法國高溫為 150 年來所未見 8 月上半月,高溫天氣奪去了 1000 名英國人的生命, 而葡萄牙則有近 1300 人死於熱浪,法國有逾 11400 人死亡。


2003-08-17 自由新聞網 慕尼黑) 歐洲水患肆虐, 易北河平日正常水位約在 兩公尺 左右,十六日早上九點水位升破九. 公尺 創下 150 年來最高水位紀錄 目前依然在上升中 易北河在一八四五年創下八.七七公尺的水位後,今日首度再創新紀錄


2001-09-18 聯合報 台北) 儘管納莉颱風的水文資料仍在統計,但經濟部水利處粗估,以五堵地區最高曾經出現一小時 120 公厘的降雨量看來,已確定打破去年 象神颱風所創下的 150 年來僅見的水文紀錄 。但這次納莉所帶來的雨水,不論強度或密集度都遠超過象神颱風,絕對是一百五十年來僅見的水 患,若經精確分析後, 納莉也極可能創下近 200 年來水患紀錄


猶記 1986 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前後,新聞媒體每每以大幅版面追蹤哈雷彗星最新動態,茶餘飯後哈雷彗星也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一股哈雷炫風席捲全球。我亦不免俗的呼朋引伴相偕至墾丁,欲一窺哈雷的風采,最終卻因氣候因素未能親眼目睹,為此還遺憾了好一陣子。


哈雷彗星繞太陽公轉週期為 76 年。而依據台灣官方發表資料顯示,台灣男性平均壽命為 72 歲,女性平均壽命為 78 歲。換句話說,台灣男性即便活到平均壽命,一生未必有機會能一睹哈雷彗星的風采。台灣女性達到平均壽命者,目睹哈雷彗星兩次的機會也只有三十八分之一。而台灣民眾卻在 2000 2001 短短的兩年間,經歷兩次降雨量頻度 150 ( 註一 ) 的颱風。世界各地在過去幾年間,亦陸續遭逢百年最大災難(旱災、熱浪、暴風雪、洪水)。這是純粹巧合?亦或是異象?


------------------------------------------------------------------------------------------------------


註一 :以哈雷彗星週期 76 年計,頻度 150 年大約為其週期之二倍。亦即經歷一頻度 150 年之颱風之機率,約為目睹哈雷彗星之 1/2 。台灣男性於 1987 1990 年出生者,若其僅得平均壽命 72 歲,則終其一生無法親眼目睹 76 年出現一次之哈雷彗星,但卻可在 2000 2001 年間經歷兩次頻度 150 年之颱風。如此異常之天候,不禁令人擔憂。  


介紹


世界氣候總是常態性的自然變化。然而,科學家門相信,一種新型態的氣候變遷正逐步上演。它對人類及生態系有著巨大的影響。自工業革命起,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迅速攀升。而其濃度所以上升,主要肇因於因經濟及人口成長所伴隨而來的石化燃料的使用,森林砍伐及人類活動等。溫室氣體阻礙了地球表面及大氣層中能量的自然逸散,就如同將地球蓋上一條毛毯。當其濃度過高時,過高的溫度會干擾氣候的自然變化。


聯合國的跨政府氣候變遷專案小組(後文中簡稱氣候小組),在其第三次評估報告中指出強烈的新證據顯示,過去五十年地球暖化主要歸咎於人類的活動。雖然在預測未來趨勢的過程中,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可能造成預測結果的大幅誤差。但是氣候小組仍預測在未來的一百年中,全球地表溫度會上升 1.4 5.8 ? C 。即便全球暖化的程度只達到預測值的下限,其影響仍然非常可觀。其對人類的影響是無可避免的,且──正確的來說──是極端的。


住在某些區域的人們,可從氣候變遷中獲益。但是更多的人將會在應付氣候變遷中掙扎。處於資源缺乏的發展中國家,在各個重要的層面上,都將比其他國家更容易在災難及緊急事件中受傷害。然而發展中國家人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佔全球的一小部分。  


全球暖化之成因


若將整個地球視為一個系統,在正常的狀況下,淨熱流入及淨熱流出量達到一平衡狀態。最主要之熱流入為日光,其能量為每平方公尺三百四十二瓦。最主要之熱流出有雲層、大氣、地表等反射之日光及輻射能,分別為每平方公尺一百零七及二百三十五瓦。而從地表輻射、水蒸氣、地面熱及日光等進入大氣層之能量,只有不到一半會以輻射能型式進入外太空,其餘全數由溫室效應帶回地表。


雖然地球能量在地表、大氣層、雲層、溫室氣體及外太空之間,不斷以各種不同型式(日光、輻射能、熱能、水蒸氣)互相交換,但對整個地球而言,其流入恰等於流出,因此內部達到一動態的熱平衡狀態。也因此雖有春夏秋冬,陰晴冷暖的氣候變化,但長期來看地表的溫度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變動,並不會大幅的變化。


但是當這個熱系統的任何一個部分狀態改變時,地球的動態的熱平衡隨即被打破。注意圖一最右方之能量傳遞箭頭,該熱傳遞路徑係由大氣層中之溫室氣體,將能量以輻射能的型式送回地球。當溫室氣體不斷增加時,由大氣送回地球之輻射能亦不斷增加,造成淨熱流入,而破壞地球之熱平衡狀態,使氣溫不斷增高。  


全球暖化之影響


全球暖化之主要影響,是以氣候改變之型式表現出來。而其最主要的指標又表現在平均溫度及溫度變異兩項指數上。


一.平均溫度上升:當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時,地表所吸收之輻射能亦隨之增加,造成地表平均溫度上升。正常狀況下地表本偶爾會有極端溫度出現,但當整體平均溫度升高時,極端溫度亦隨之升高。此時若極端溫度發生在高溫時,則其高溫度更勝於往昔,而造成人體之不適。若發生在低溫時,則其強度被平均溫度上升所中和,故其強度不若以往。而此最低溫度上升的情況,可能造成冰河及兩極冰帽溶化,而引起海平面上升。


二.溫度變異增加:當溫室氣體增加造成地球有淨熱流入時,地球之熱平衡狀態被打破,造成氣候之不穩定度增加,也因此溫度變異增加。當溫度變異增加時,極端溫度出現的頻率增加,強度亦增強。而不論乾旱或颱風的頻度及強度亦隨之增加。亞洲夏季雨季之雨量變異亦增加。


而當以上二項指標同時增加時,則在極端高溫的強度及頻率,都因加乘效應而顯著的增強。而此即為何吾人得以在兩年內連續經歷兩個頻度 150 年之颱風之原因。


參考資料


•  UNFCCC, 2003, “Care For Climate -- a guide to the 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 and Kyoto protocol”, Bonn , Germany .


•  IPCC, 2001,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New York , U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IPCC, 2001, “Climate Change 2001: Synthesis Report”, New York , U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NFCCC: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 聯合國氣候變遷架構公約 )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跨政府氣候變遷專案小組 )



後記註明:再加上幾篇最近兩三年的新聞


▲阿爾卑斯山冰河漸融 釋出70年代有毒化合物 (更新日期:2009/10/15 02:20)(法新社日內瓦14日電) 瑞士研究人員發現,阿爾卑斯山冰河受到氣候變遷影響正逐漸消融,過去幾十年來被冰層吸收的高毒性污染物質,也同時被釋放出來。研究人員在「環境科學與科技」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發表的研究報告摘要中警告,隨著全球暖化現象加劇,被釋放的有毒物質可能「嚴重衝擊原始山林區域環境」。


三所瑞士科學機構的研究人員指出,棄置在阿爾卑斯山脈的污染物質,多數是被氣流帶到那裡。研究人員從瑞士中部阿爾卑斯山區一座水力發電水庫形成的湖泊中取樣,研究湖中各層的沉積物,卻發現當今已禁用的工業和農業用化合物,包括戴奧辛DDT等殺蟲劑,含量「驚人」。研究人員指出:「從各層沉積物,我們可以確認6070年代大量生產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同時沉澱在這座湖泊裡。」


POPs的濃度在70年代這些化合物被禁用之後隨之下降,可是科學家發現,在過去1015年間的沉澱物中,POPs卻不尋常的再現蹤跡。研究人員歸結,這座湖泊的水源大部分來自於鄰近的冰河,而冰河所釋出的污染物質濃度相當於化合物仍廣泛使用的年代。研究報告指出,「現階段研究顯示,全球暖化導致冰河加速融解,也可能加速釋放出過去遺留的高濃度有機污染物質。」研究人員說,這是科學研究首次顯示冰河是這類污染物的第二大來源。POPs會經年持久,有致癌危險,某些情況下會被皮膚吸收。(譯者:中央社蔡函岑)


▲全球天災 澳洲野火波蘭大風伴雪 (更新日期:2009/10/15 19:50 張喬青) 這幾天,全球各地天災連連歐洲,波蘭下大雪又颳強風,搞的班機不能飛,強風把海水灌進市區造成淹水;澳洲2州都燒起野火,波及20個地方,消防人員忙著滅火,連半夜都不敢鬆懈。澳洲昆士蘭州,布里斯本以西的城市明頓,野火燒的猛烈,山頭幾乎都被燒的精光。澳洲居民:「好有威脅,我很害怕,大火會燒下來,威脅到房子。」


燒了2天的大火,濃煙竄升高空擋住白雲,直升機從空中灑乾粉,鎮住火勢;這樣的惡火,也在新南威爾斯出現,消防員和民眾一起合作,半夜也不敢鬆懈,冒汗滅火,因為幾公尺外就是住宅區,一不小心就會出人命;這2州的大火,一共波及到20個區域,要全部熄滅,消防員還有得忙。澳洲忙著滅火,東歐波蘭則是被大雪整慘,波蘭東北部突然下大雪,路上車子不是打滑,滑到路邊,就是卡在雪裡面動彈不得;空中交通一片大亂,不是取消起飛就是延誤登機。


糟糕的天候還不止於此,時速100公里的強風,把海水灌進這個沿海城市,風強水深,居民非常苦惱。波蘭居民:「很辛苦,如果風沒有緩和下來,什麼東西都會被淹掉。」房屋泡在水裡 ,變成了水上人家,這樣的氣候怪象,在這邊住了30年的民眾說,還是第一次看到。


▲不到20年 北極夏天恐無冰 (更新日期:2009/10/15 14:31 楊舒婷) 如果北極冰帽全部融解了,會發生什麼事情?劍橋大學教授彼得瓦德翰(Peter Wadhams)預測,10年內,北極將因冰帽融化而可自由航行;不到20年,北極夏天將全面無冰。專家表示,洋流與大氣循環將隨之改變,海平面上升將不可避免,若情形持續惡化,台灣大台北地區有可能變成內陸湖。


1960年代起即研究北極的彼得瓦德翰表示,北極冰帽全面融解,短期內對航運、發掘當地石油能源等,可能有極大助益與利潤;但長期來說,冰帽融解後,將造成大氣循環、洋流系統等改變,以及海平面上升的問題。


日前美國冰雪數據中心(NSIDC)已提供九月北極極地覆蓋面積數據,為510萬平方公里,相較於2007年嚴重融冰、僅剩410萬平方公里,今年情況確實稍加改善。不過長期來看,北極仍是持續融冰的趨勢,比起1979年至2000年的平均量,覆蓋面積已少24%;此外,現有冰層大多為只靠一個冬天組成的年輕冰層,融解速度會比其他老冰層快上許多。


根據英國探險家哈道(Pen Hadow)於今日發表的考察結果,目前北極浮冰平均厚度是1.8公尺,包含冰脊則是4.8公尺;而根據NASA數據,經過30年,北冰洋地區超過5公尺的冰層,已從57%大幅縮至今年的只有7%,必須正視其嚴重性。更糟糕的是,目前科學家們都不確定如果北極冰帽全部消失,對生態系的衝擊到底會多大、海水酸化程度會造成什麼影響。


海平面上升將對台灣造成什麼影響?中央研究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就曾表示,目前台灣沿海所有海平面標高5公尺以下的地區其實都不適合居住,以西部沿海縣市首當其衝;此外,若海平面上升情形持續惡化,大台北地區也有可能變成內陸湖。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則預測,本世紀末,海平面預估至少上升1公尺;今年三月,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范光龍也提出數據,顯示台灣附近海平面每年平均上升0.32公分,比起全球平均值0.18公分高出許多,受波及程度難以想像。


▲研究:北極冰帽30年內完全消失 (更新日期:2009/10/15 08:50 李致嫻) (法新社倫敦15日電) 英國探險家哈道(PenHadow)帶領的極地研究團隊今天發表考察結果表示,北極冰帽將在2030年內的夏季完全消失。專家表示,10年內某個氣候暖和的月份,大部分地區很可能成為無冰狀態。極地探險老手哈道和2位英國人在北半球春季前往北極冰帽區73天,對海洋冰層進行超過6000次測量及觀察。他們蒐集的原始數據中,3月到5月份數據已分析完成,對冰層做出赤裸裸的預測。劍橋大學教授瓦德漢(Peter Wadhams)說:「2030年內,夏季冰帽將會完全消失,不過在此之前,冰帽會先大幅萎縮。」他們450公里的長征中發現,浮冰平均厚度是1.8公尺,包含冰脊是4.8公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毛 - Can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